稀土化合物
稀土金属及合金
稀土磁性材料
稀土发光材料
其他有色金属材料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有研稀土)是2001年由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作为主发起人对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营性资产进行改制而设立的股份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前身1952年开始稀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稀土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 也是我国稀土工业技术的主要发源地。 [了解更多]

葛红林:把握发展新趋势 再创稀土新辉煌——在2024中国稀土论坛上的讲话(摘选)

发布日期:2024-11-24     发布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 一、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态势和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稀土产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目标,不断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建立起全球最完整齐备的稀土全产业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稀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向战略优势转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世界、数智技术赋能工业革命点亮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都贡献了中国力量。

(一)产业结构方面

一是加快了产品的高端化转变。我国稀土产业与全球产业产能协同合作更加紧密,我国已由稀土原料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供应了全球90%质量成本优质的冶炼分离产品,涉及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稀土金属与合金等400多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可满足绝大多数领域消费需求。烧结钕铁硼、稀土光功能等新材料国际领先。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高端化已经成为我国稀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最显著的特征。

二是加快了产业布局的集约化转变。产业整合成绩斐然,由最早的上百家企业整合到六家,再到2021年中国稀土集团组建成立,稀土上游最终形成了目前以两家企业为主“南重北轻”的发展格局,曾经“小、散、乱、污”的行业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资源自主可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龙头引领效应不断显现,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引领力得到有效巩固与提升。

三是加快了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统筹资源环境安全,中国稀土集团大力实施增储上产,开展绿色工艺攻关,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指标完成率至2011年整合重组规范统计以来首次实现100%,有效提升了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二)发展方式方面

一是加快了产业的集群化转变。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导向下,稀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加强优化布局推动集约化专业化基地建设,与下游共享行业深化改革发展红利,深化了应用拓展。上游企业发挥了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完善自身产业生态,畅通中下游实体产业循环;中下游企业面对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和海外稀土产业的兴起,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了产业布局降低生产成本。以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和浙江宁波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在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形成分工合作、产业协同的集聚效应。

二是加快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智能矿山建设加快推进,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实现采选调度全流程监管,安全环保、卡调系统和尾矿库运行实时监控。长期困扰离子型稀土矿绿色发展的“卡脖子”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国内稀土绿色开采能力大幅提升。冶炼分离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不断升级,万吨级中重稀土分离生产线成为新业态。资源循环利用获得长足发展,稀土再生产量供应占比超过10%。行业ESG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上线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产品声明平台。

三是加快了稀土新材料与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与科研工作不断交叉融合,更是在今年的诺贝尔奖斩获上大放异彩。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支撑作用。稀土被誉为“新材料宝库”,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稀土新材料的研究,助力处理复杂数据、优化实验设计、加速研究进程,二者的深度融合,必将产生远远超过“1+1>2”的效果。

(三)管理方式方面

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稀土管理条例》,作为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第一部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单一有色金属品种的法律法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条例涉及稀土管理体制、项目核准、总量调控、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流通追溯、储备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诸多内容,不但将行业原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上升到了法律法规,明确了部门职责,而且与监管部门、监管手段有机衔接,大大提高了权威性。我国稀土产业法制化建设迎来了新里程碑,行业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 二、当前我国稀土产业应加强的五个方面工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资源产业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趋势明显。以美国、澳洲和东南亚、欧洲三大区域为核心的稀土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初具雏形,我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优势地位正面临多重挑战。今年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克服了价格震荡下行、生产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难与挑战,取得了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实属来之不易。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稀土战略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巩固和深化产业整顿与整合的改革发展成果。

我国稀土产业形成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和英明,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改革成果。

一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大局观,不断加快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

二要巩固和深化整顿整合的改革成果。要进一步加快产业整合重组,凝聚内外部合力,打造强大的经营主体,形成有序的供应保障,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增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三要充分吸取盲目建设的教训。要强化行业自律,减少盲目竞争和行业内卷,对当前处于扩张期的稀土永磁材料领域,新建产能要充分借鉴吸取以往的有关经验教训,要立足双循环战略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综合考虑原料保障、下游应用和自身优势等因素,实现更加科学理性的建设。

(二)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锻长板补短板,提升我国稀土产业的核心功能。

一要巩固提升优势领域领先地位。鼓励支持产学研用单位联合开展新一代采选冶技术装备开发,巩固强化我稀土采选冶技术传统优势。当前,要重点突破稀土新材料制备技术,不断提升我烧结钕铁硼、稀土光功能等新材料新兴优势。

二要加快补齐行业短板弱项。要加快实现高纯稀土金属靶材与化合物、高端稀土汽车催化材料、高精密稀土抛光材料安全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稀土元素本征特性、材料物相设计等基础理论研究和攻关突破。

三要形成自主创新稀土新材料和零部件。要充分发挥稀土功能材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作用,当前,要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应用为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新材料和零部件,为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稀土贡献。

(三)在转型升级方面,要打造绿色智能的先进制造力。

稀土产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有关要求,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一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矿山、智能化工厂、智慧型企业建设是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主战场。要结合行业发展特点,聚焦工艺指标优化、质量效率提升、安全低碳、供应链协同优化等重点场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对各生产环节进行再改造、再整合、再提升,推动生产运营实现自动化、远程化、可视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管理。

二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稀土清洁高效采选冶技术推广应用,提升选冶废渣深度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平衡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要建立健全稀土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管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品牌,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大效能。

(四)在扩大应用方面,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过去我们常说,稀土是“工业维生素”,以起到改善作用为主,但随着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钕铁硼的规模化量产,稀土不再局限于作为添加剂,已经成为重要的功能性材料。这一转变固然可喜,但没有一种产品可以吃个几十年,稀土应用不能单靠钕铁硼“一条腿”走路,在筑牢基本盘的同时,更要加快新领域的探索开辟。

一要稳定和扩大高端应用。要继续深挖钕铁硼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家电、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利用好国家“双碳”和“双新”政策支持,扩大工业大规模设备中的稀土永磁应用,提升工业领域整体节能降碳水平。

二要鼓励和培育平衡利用。要依靠科技创新扩大应用,比如,应用量小面窄是镧、铈、钇等高丰度元素不断富余的重要原因之一,既占用了企业成本,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要提升跨领域耦合协同能力,不断拓展应用新场景,比如,近年来稀土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类似的应用,要坚持做、长期做,行业头部企业更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五)在开放合作方面,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切实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要强化稀土资源国际开发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企业在保障核心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海外稀土资源开发,确保资源挖得出、运得回、用得好。

二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当前,部分国家“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对全球科技创新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汇聚全球高水平创新资源,加快稀土科技强国建设。

三要积极参与全球稀土治理。要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向全球稀土产业提供中国方案,树立绿色智能的新型产业模式典范,提升产业发展软实力。同时,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打造国际竞争硬实力。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2-05 16:31:57